野水平溪桥,波翻蓼花乱。斫竹编青篮,门前开蟹簖。王叔承《雨后杂兴三首》这首小诗,里面提到了一种中国传统手艺——竹编。中国竹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,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,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髓,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,更连接着华夏儿女的浓浓情感。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“秦陵铜马车”底部铸有方格纹,据专家分析,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。2008年6月7日,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一、竹编的起源
竹编的起源,据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:“编,编也,织物之属。从木,又声。”《说文解字》中还说:“编笼以贯鱼鳖也。”《礼记·礼运篇》也记载:“因竹为笼,编以贯鱼鳖,谓之编笼。”近年来考古资料证明,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,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,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,为了不时之需,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。这时候便就地取材,使用各种石斧、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、筐等器皿。在实践中,发现竹子干脆利落,开裂性强,富有弹性和韧性,而且能编易织,坚固耐用。于是,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。可以说竹编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,从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到现代。
二、竹编的主要种类
竹编主要是用竹制成的各种器物,一般用来盛东西。竹编制品种类繁多,根据其用途、形态、制作方法等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:
1、编织工艺:竹编工艺包括编织、镂空两种,编织是先用竹片或柳条等竹材制成编织品的框架,再由纬线编织成各种花纹;镂空是先将经线或丝线等穿成各种几何图案后,再编织成各种形状的作品。
2、实用工艺主要包括席类和容器类两大类。席类有草席、席子、柳条席等;容器类有簸箕、筛子等。
3、艺术工艺:竹编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部分,主要指以竹丝或竹篾为材料,采用编、织、剪等工艺手法制作成的工艺品和装饰品。
三、竹编工艺制作流程
《考工记》提出“天有时,地有名,工有巧,才有美,和此四者然后才可为良。”制作工艺、制作水平最终决定了一件竹编作品是否材美工巧。传统竹编虽然算不上鬼斧神工,但是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“天人合一”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。
传统竹编的工艺通常有6个流程,分别是:砍竹、破篾、修篾、染篾、编织、整形。其中,编织是竹编工艺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,大体可分起底、编织、锁口三道工序。在编织过程中,以经纬编织法为主。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,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,如:疏编、插、穿、削、锁、钉、扎、套等, 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。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,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、鲜艳明快的花纹。传统竹编的图案花纹有:胡椒叶、象眼块、青海编、铁丝编、松叶编、梅花纹、葫芦纹、铜钱花等,形状则各式各样,品相繁多。
四、价值意义
中国传统竹编是中国民间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。竹编制品与中国传统文化、审美情趣等有着密切的关系,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不少魅力,也深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内涵。同时竹编制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,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。它既是生活用品,又是工艺品,也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艺术品。在当代社会中,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,传统竹编制品在生活中的使用逐渐减少。因此,我们需要研究保护并传承传统竹编工艺,使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,使竹编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。